跳到主要內容區

 

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

塑造台灣新世代核心競爭力

本校位處於南臺灣地區,鄰近「亞太運籌中心」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地利之優勢,目標在培養兼具創意思考及產業營運能力的藝術與設計跨領域人才。因應國家整體教育環境發展趨勢以及本校擬訂的校務發展策略之下,由隸屬人文社會科學院的,原「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將「設計」、「動手做」的實務操作落實在教學中,以產業實習與教育推廣的方式,配合設計展覽活動、演講等實質參與展覽的機會,來實踐教育養成,致力培養設計創新人才,以未來發展能符合文創產業的未來政策發展方向,積極創造藝術、科技及產業之間相互交融的全面性跨領域發展,對業界無論是在專業技術或是領域中的環境在南臺灣地區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實質影響力,培養兼具創意思考及產業營運能力的藝術與設計跨領域人才。而將增設之新系「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亦以此基礎下,融合「創客運動」之自造者運動精神,以「系」為訓練自主創作能量之基地向下紮根,培養學子接軌市場更創造創新之新市場為目標。

多元創意設計時代快速變遷與發展;為滿足本系學生在工藝與設計學習上更進一步的練習或個別的課程進度需求,現已建立(1) 一般學科教室(2) 多媒體電腦教室(3) 圖學教室(4) 專業討論室(5) 產學合作暨精密加工機教室(6) 攝影教室,提供藝術與設計學科課程知識教學環境,滿足學習之功能性、活潑性及多元性。各教室乃整合語音、文字及影像之功能,如:多媒體電腦教室,學生可利用雲端智慧教學來達成共創設計的學習模式,不啻增加學習之趣味化,並可提供更精緻化、更經濟及更有效率之文創學習環境。

實務操作學習教室包括: (1) 木竹媒材設計研究工作室 (2) 文化產品設計研究工作室 (3) 金屬媒材設計研究工作室 (4) 塑性媒材設計研究工作室 (5) 玉石媒材設計研究工作室 (6) 塑造教室 (7) 大型共用機具教室 (8) 素描教室。為深化藝術創作專業能力,在實務操作學習教室提供開放性空間使用,讓學生於課後時間可自由安排使用,訓練專業實務能力。以達到一個「雙向」且「自主」的學習環境,在自我進修時達到正確學習的效果,提升學生實務創作的競爭力。

從校園起步的創客運動

在美學經濟來臨之際,如何運用設計、美學與多媒體數位化,作跨領域的統合,係現今也是未來的趨勢。創客運動的發展,需著重視覺傳遞的藝術性及專業性,以不同的組合符號、文字及圖片,透過構圖、版面安排、自己排列變化等專業技巧,創造出截然不同之意念。創客學習園地的建立,能落實學生互動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多元化,借由互相討論問題,提供新教學資源及學習園地,使師生能取得最新資訊,增加自我學習的能力,而能自我成長。

「動手做」潮流-創意設計跨領域學術發展趨勢

由於國際化、全球化及地球村的形成,Maker Movement 創客風潮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始於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讓學生學習數位製造的各種工具和原理,並在學期結束時,利用習得的技能製造出原創成品。其原創成品的創造過程需學習相關工具應用知識,其能體現個人客製化作品的真正價值。全球華人在文化創造力方面的經濟影響受到矚目,目前在全球的華人文化中,臺灣具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諸多優勢,足以扮演開創者及文創產業先鋒的角色。國際化、全球化及地球村的形成,文化創意產業所展現的軟實力重要性日益突顯,尤其國際上主要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可在資訊時代中達到無國界跨領域的文化資訊傳遞。傳統的學習方式和其效果,實不足以因應未來發展,因此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法」已於2011年1月7日立法通過;政府同時將以重點產業推動模式來挹注並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項目。其中「創意設計跨領域人才培育」正可透過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提供相關的支撐能量。增設新系之「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即以此藍圖為目標,以臺灣南部創客訓練基地之概念,培養訓練具創新「有心藝」之設計思維人才,作品立足臺灣放眼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