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華敏臻(Michelle Vosper)從故鄉紐澤西跨越超過一千英哩去到愛荷華,她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訪問自臺灣去美的湖北藉作家聶華苓。在這之前她不算是真正地認識聶華苓,這趟旅程讓她發現,聶華苓在愛荷華當地是位人人都認識的人物。這次的訪談是華敏臻著手撰寫《創作無界: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女藝術家》(下稱《創作無界》)一書的開端,在亞洲文化協會總部負責人的建議下,她從協會歷年資助的藝術家中,選出橫跨三代的訪問目標群,聶華苓是其中最為年長的一位。她花去3個月的時間,仍沒能將這篇介紹聶華苓生涯的文章完成,不禁讓她憂慮這本書得到何年何月能夠完成。
最終,華敏臻花了近4年。在眾多記者、學者以及專業的編輯團隊的協助下,這本書於2017年年初問世,分別在香港(3月)、紐約(6月)發表,如今她將書帶來台灣,並在11月中於台灣發表。在這本由亞洲文化協會所贊助發行的專書中,收錄了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共16位女性藝術家的專訪,她們所從事的藝術類型,從文學、舞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電影等廣泛多樣。作家聶華苓既是這項工作的開頭,也是全書16篇文章的第一篇,除此之外書中與台灣有密切關係的藝術家尚有音樂家王心心、舞蹈家碧斯蔚.梓佑,以及藝術家侯淑姿。
作者、主編華敏臻的生涯與亞洲有密切的關係,她自70年代起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80年代初移居香港參與香港藝術節工作,最終擔任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總監長達25年。她身上的亞洲氣息不僅能從她的生涯窺出端倪,同時她一口道地的廣東話和流利的普通話也讓人信服她對亞洲文化的認識。
《創作無界》選擇的藝術家,是由亞洲文化協會長年來所贊助的藝術家計畫中所挑選,該協會前身是洛克斐勒家族所設立的人才獎助計畫,台北分位設立於1995年,2010年更名為「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截至2017年已贊助台灣藝術家超過350人,全球則已有超過5,000名藝術家受亞洲文化協會所資助相關的創作計畫。華敏臻在新書發表會上說到:「一開始構想這本書,其實不單只想選女性藝術家,然而許多男性藝術家在國際上已有相當知名度,相對來說亞洲的女性藝術家對美國而言卻相當陌生。」她自己也曾在1984年受到亞洲文化協會的獎助。「這是一本針對美國讀者所撰寫的亞洲女性藝術的介紹書籍,」華敏臻強調。
不只是書中所介紹的藝術家,《創作無界》在紐約、香港的新書發表會上,得到了藝術家們的響應,曾受過亞洲文化協會資助的藝術家們皆出席現場;台北發表會上書中的三名主角王心心、碧斯蔚.梓佑與侯淑姿皆在現場介紹了訪談經過,並且分享了過去受亞洲文化協會贊助的創作項目。王心心在協會的協助下前往日本學習薩摩琵琶、碧斯蔚.梓佑則先後去了美國、西班牙,並將她所學習的佛朗明哥舞蹈結合原住民祭儀、音樂、詩歌,創作出跨領域、跨媒體的現代舞蹈作品;侯淑姿作為以攝影為主要媒材的視覺藝術家,則在亞洲文化協會的贊助下,前往越南拍攝外籍配偶的故鄉,這趟旅程是她自2005年至2009年「亞洲新娘之歌」系列作品的重要部分,書中也特別談及了她近年投入眷村保存運動,以及拍攝眷村女性的新作品。
女性藝術家在亞洲地區受到的重視相較於男性藝術家較少,相較於美國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性藝術,亞洲地區直到1990年才有了較為熱絡的討論。以侯淑姿為例,書中將其列為台灣女性藝術發展的第一代藝術家之一,她自1994年自美國學成返台後,參與了1995年在伊通公園所舉辦的「不只是為了女人」個展,在此前她也曾參與1987年舉辦的「盆邊主人-自在自為,亞洲當代女性藝術家」聯展,是1990年代台灣女性藝術歷史的重要展覽。華敏臻在發表會上展示了革命志士秋瑾的照片,說道:「亞洲的女性運動發展比美國還要早,美國要到1920年女性才能投票。」
儘管書中對於亞洲的政治、社會沒有太過清晰的分析與介紹,也難以詮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但華敏臻與其他寫作者(前者撰寫全書的五個篇章)對每位藝術家進行了詳細且深入的訪問,爬梳了完整的生命經歷,從童年時光、學生生涯到近期的創作過程,同時也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照片,例如書中收錄了許多藝術家的童年照片,在聶華苓的篇章中,文章著重於她與丈夫共同創建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的工作成果,並提供了參與作家的照片與介紹。作為提供美國讀者認識亞洲地區的藝術發展,以及女性藝術家的工作貢獻,《創作無界》在這個中國崛起、望向亞洲的時代,實為難能可貴的研究成果。
華敏臻為了《創作無界》進行前期研究時意識到,美國藝術研究和出版品中,鮮少有對華人女性藝術家的介紹,而她想要的就是寫一本尚未存在的書,她說道:「全世界的女性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模糊』,」她說明了美國藝術圈對女性的忽略後,接著指著布幕上大大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時笑著說:「這句話就是你們的問題了,儘管我們再怎麼不認同這句話,這都是讓人沮喪的。」隨著這本書的問世,亞洲的女性藝術家的形象將會比起昨日更為清晰。藝術家侯淑姿在會後說道:「女性觀點終究有別於男性觀點,無論時代進展如何,永遠都不該迴避女性觀點。」華敏臻的工作意義便是在會中互相擁抱、握手的女性情誼中,真實地被藝術家們活了出來。
《Creating Across Cultures》,瞄(Muse, Hong Kong)出版
本書鉅細靡遺地介紹了16位來自兩岸四地的藝術家與她們的藝術成就,她們分別代表了四地歧異的文化、語言和歷史。這些藝術家在文學、視覺、表演藝術領域中創作,她們的藝術創作往往對抗文化、社會的固有期待,以突顯各自的藝術關懷。她們的個人史是華人三代歷史的縮影,而他們的藝術創作則深刻反應了社會現實與今日的各項挑戰。